《河南日报》:让文明称为一种习惯

访问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3-22

新学期伊始,51白菜网借助南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学校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活动东风,在全校轰轰烈烈开展起一场以“学习文明礼仪,规范日常行为,争做文明师生”为主题的全校文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

“开展这样一次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彻底告别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摒弃校园陋习,提升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该院副院长王仁伟告诉记者,这次活动的初衷:从文明举止、文明课堂、文明就餐、文明宿舍、文明上网、文明阅览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重点做好学生在校园乱扔垃圾、将食品带入教室、不按时熄灯、语言及交往行为不得体等现象的教育及管理。活动采取教育劝导与督促整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微信、微博、橱窗、展板等媒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文明礼仪宣传,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各院、系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通过主题班会、课堂、道德讲堂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全面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成立校、院(系)两级校园不文明巡查小组,对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及时劝导、制止。设立不文明现象曝光台,通过校园网、展板将发生在师生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以视频、图片形式公布于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编外雷锋营的师生们主动在校园内清除“牛皮癣”,开展义务劳动清除卫生死角;全体师生还都自己动手,通过每周五卫生大扫除净化美化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后勤部门则抓住机会开展校容校貌大整治,及时修缮维修,校园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师生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学生文明行为进一步规范,学生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觉在餐厅就餐,不把食品和食品袋带出食堂;在宿舍自觉把垃圾装袋带到垃圾收集处,上课自觉关闭手机,校园内乱扔乱弃垃圾的少了,掉在地上的垃圾会有人随手捡起投入垃圾箱,躺在地上的自行车会有人帮着扶起,车辆自觉提供在画线停放区……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是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在校生周庆岩告诉记者:“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喧哗……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细节,正体现出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最近学校的一系列文明教育措施非常有效,校园里乱扔垃圾的少了,走在校园里你会发现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拿着扫帚和袋子,在学校的主干道和各个角落清扫垃圾,他们的初衷是为了使校园更加整洁美丽。他们的默默付出得到了回报,同学们仿佛受了他们的感染一样,没有再出现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而他们依然辛苦地劳动,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每一位同学爱护校园环境。我想到刚来到学校时,身边总有些同学对乱丢垃圾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生活中的小事,无伤大雅,其实小垃圾多了,也会成为大污染,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到不乱丢垃圾,这既是对保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美丽校园的守护。现在的校园里,可以看到学长们衣着大方得体,见到老师主动说‘老师好’,看到有随地吐痰或者乱扔垃圾的行为,总有人及时制止,文明修养有了很大提高,以前的一些坏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我感到很快乐,希望这种文明风尚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文明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美好的习惯,文明是一种持久的魅力,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品质。文明需要人人参与。校园维修工师傅说:“擦拭阅报栏不是我的工作,但是我看见报栏脏了,擦拭干净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既能让报栏看起来更美观,也能让其他人在看报纸时心情更好。人们都想看见一个整洁干净的校园,校园的整洁干净也就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

文明是一面镜子,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王老师说:“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教职员工就应该自觉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带头参与,为学生作出表率。我们不仅要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以‘文明’的标准要求自己,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授业与传道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让文明单位的称号实至名归。”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文明是人们举手投足凝结成的美丽,是人们共创、共建、共享的幸福之果。如今,学校的文明创建就像火炬一样,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传递,也燃烧起大家心中的热情,菁菁校园随处可见为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环境作出自己努力和贡献的身影,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这座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所肩负的重要职责,我们一定发扬既有的坚实创建基础优势,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持之以恒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大家在文明氛围中互助互爱,就会升华为无往不胜的巨大精神,我们的明天就会更美好。”学校党委书记胡龙廷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