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海外教育>>正文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破局:基于日、德、中三国的比较
2019-01-11 09:22 马玲  《职教论坛》 审核人: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高技能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职业发展, 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 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当前,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的到来, 也给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赶超,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必须先要具备国际视野, 审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差异, 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基于比较的视角

“十二五”以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完整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并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需要我国对比自身条件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状况, 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 职业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

自2003年起, 信息化建设就被纳入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关键维度, 并成为国家级重点指标体系。2012年先后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以及《教育部51白菜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描绘出了广阔的前景与明朗的道路。随后, 《51白菜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51白菜网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更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建设拟好了进程表与任务目标。至此,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战略体系初具形态, 国家层面的各项部署相继展开, 围绕着战略体系的建设目标逐渐清晰, 各项政策与法规的出台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事业保驾护航。

德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和政策中对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都有所部署, 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2];日本面对教育信息化潮流, 进行阶段性教育信息化调研, 并根据调研结果不断调整教育政策和信息化政策, 目前已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部署, 各个学校也都制定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与两国相比,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部署还不够完善, 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

(二)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截止2016年, 我国职业院校的校园网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56%, 另有7%的高职院校处于在建状态。其中, 8.5%的学校网络接入能力达到了千兆级别, 电子图书馆拥有率达24%, 多媒体教室平均拥有率为1.56%, 职业学校学生人均计算机0.1台, 教师用计算机人均0.87台。可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提升, 基础设施的完善从物理层面已经为职业院校大规模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强有力的网络、带宽、硬件设备所构架的技术环境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7]。为了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快速落实,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更是针对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任务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统一标准, 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同时, 为了督促和保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效, 由中央电教馆领头,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0所实验校进行率先部署与探索, 希望能够通过试点探索为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副本与经验。

整体而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围绕着网络、环境两个层面做了巨大的努力, 诚然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和日本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校园网、计算机和信息化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三) 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随着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 但是与德国形成完整职业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有所不同。

2017年12月26日发布的《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给教育信息化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18年2月5日, 教育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了职业学校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开展合作的形式、促进措施。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发布, 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但是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刚开始实施,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规范体系刚开始构建, 效果如何还未可知。而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法律法规也完全覆盖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为德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我国与之相比,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政府部门应当从德国的经验中认识到, 全局意识应当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与法规制定的重要原则,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系统, 其信息化的建设应当着力于各个层面, 资源、网络、管理、应用、评价等多维度共同形成契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法规体系。同时, 应对整个信息化大环境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必然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 需要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去检验法规的效力进而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四) 职业教育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

数字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我国也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资源体系。教育部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国家、省、学校三级互为补充的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 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逐渐形成了多位一体的资源供给站。同时, 资源的表征形式得以极大的拓展, 图、文、音、视、动画多种表征手段已然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 这为解决职业教育领域教学共性需求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是为职业院校依据信息化资源开展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 为其开展个性化教育与服务提供了契机, 由此不断推动着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步伐。

但是与德国建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心化、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信息互通共享网络平台, 日本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应用普及,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相比, 还存在资源库建设不完善, 资源覆盖面窄等问题[4]。在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 职业教育信息化层面的共享平台与资源管理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且更多的优秀资源需要被发现与共享, 要在不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资源的体系结构, 扩大其影响范围。尤其是对相对稀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完成各类资源建设的协同发展。

(五)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计划和项目, 教育部2017年5月发布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培训的规划, 并依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软件进程, 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测。我国连续8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成为经年持续的项目, 尤其是面向国家级贫困县域,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为弥合经济发展带来的差异与不均衡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应对之策。历经多年, 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已初见成效, 教师也逐渐尝试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日本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采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模式, 如认知学徒式、模拟操作、实验实习等建立在信息化组织基础上的教学模式, 以及E-mai1、BBS、专家辅助教学系统、课程网站和虚拟现实等信息化辅助手段来进行。我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职业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还存在差距。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破局的关键

(一) 坚持政府主导, 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独立、综合体系, 除了学校发展、教学实践等大方向以外, 管理、评价、可持续等方面也是职教信息化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要想切实高效地推进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 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信息化素养, 基础建设必须能够满足信息化发展的全样需求, 信息化资源必须能够抵消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供给冲突, 法规标准也必须能够强有力地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走在一个正轨上。在此基础之上, 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 则是如何保障信息化的安全, 如何吸引社会其他的力量参与, 如何完善整个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体制问题。

我们可以观察到, 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对其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如今这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逐渐健全, 职业教育信息化也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我国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 但这些法规都是从宏观层面上对整体趋势、大框架进行了统一, 而针对具体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评价、考核, 触及职业院校信息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尚未健全, 这些短期可预见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因此我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要在政府的主导下, 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建构, 给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 坚持齐头并进,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这就带来了学校物理环境的短缺, 各个职业院校把大部分的资源用于开辟新的物理环境来应对扩招带来的更大需求, 由此能够被用于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已捉襟见肘。加之, 很多的院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重复、大量的建设基础设施, 囿于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机房等物理层面的投入, 却忽略了教学、研究、管理等实际应用层面的建设。且存在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层次高低不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及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脱离的现象,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此境遇之下, 如何在顺势与创新之间需求突破应当是各职教部门共同的使命。首先,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整个国际层面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可以预见, 未来几年, 国际社会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出现巨大的变革。在此情况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国际趋势, 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深信息化在职业院校教学之中的应用, 以备随时迎接国际社会教育大变革带来的冲击。其次, 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受制于我国国情, 与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 我们必须坚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道路。所以, 作为职教领域的从业者与研究者, 我们更应当寻求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不能一味地延承国外的模式, 而是要在不断的深入应用之中寻找到信息化的创新灵感。同时, 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三) 坚持完善制度, 持续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德国设立专门的计算机中心, 组织专业的咨询团,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培训, 并解答教师问题, 日本开启多个项目对职业教师进行培训, 并利用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经验的无业人士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研修和使用计算机授课进行指导辅助[5]

尽管我国的诸多政府文件中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从总体上看, 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职业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依然普遍比较薄弱, 信息化技能并未在其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得以应用, 使得信息化技能成为一个口头上的话语。“学未致用”业已成为当下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最显著的桎梏。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我国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 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制度框架, 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