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标准不降、模式多元、金课引领、扎实推进
2020-07-07 08:42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审核人:

2019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扩招计划270人,实际录取266人,为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51白菜网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我院积极整合办学资源、深入研讨招生专业,科学安排招生计划,下拨专项工作经费,对招录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对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各个环节精心谋划,程序清晰、保障到位,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分层分类、落实培养方案

(一)分析学情、分类制订培养方案

我院在录取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问卷、采访、座谈等形式开展了学情分析,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求学动机及学生对今后学习、生活方面的诉求,形成分析报告,提交各专业。从分析的情况看,高职扩招学生学情复杂、诉求多样,很难整齐划一,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院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认知程度等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的班级,一个专业一个方案,一类群体一个对策,更加精准、精致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以今年我校扩招的园艺技术专业为例,学生的来源基本上有四大类人员:一是初步具备苗木生产技能的学生,二是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行业的学生,三是家里有香榧种植的学生,四是从事与农业无关工作的学生。上大学的主要需求是想补自身的短板:原来具备苗木生产技能基础的学生,希望提高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方面的技能;原本从事园林工程与养护的学生想提高苗木生产水平;家里有香榧基地的学生想提高经济林种植水平。因此,本专业依据学生现状及需求设置苗木生产、经济林栽培、园林工程施工与养护等三个模块方向,同时试行导师制,一个导师带10个左右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现状,精准施教,一人一方案。调查还发发现现有农场主、苗木经营户等16人之多,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占30%以上,所以本专业分类培养类型以创业型为主,并设置创业模块课程。

(二)明确标准、严格落实培养质量

我院严格按教育部“标准不降、形式多样”的主导思想,旗帜鲜明的指出高职扩招是“质量性扩招”,不是普通在校生培养的“压缩版”,也不是成教培养的“升级版”,根据扩招学生的学情,单独制订更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学时保证在2500个以上,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学校多次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会同教务、学院、专业、行业等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符合扩招群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质量。同时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督导考核机制,通过督导听课、学评教、听课、同行评价等方法,将考评结果与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结合起来。

(三)标准不降、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在前期广泛的调研基础上,针对性开设相关课程,制定适合高职扩招的课程培养方案,鼓励以课程为单位,探索、创新课程授课方法,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及要求。如:我们把社招生的公共课教学分三种模式加以实施:第一种线下线上结合模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语文》等课程,课程采取线下集中授课和线上慕课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微信群、QQ群等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第二种纯线上学习模式,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借助于“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提交学习报告书,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报告书认定其成绩是否合格。第三种结果认定模式,主要包括体育课程、文化基础课实践教学等,如体育课程,学生按照要求每天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并通过手机APP等记录锻炼情况,最后根据锻炼情况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认定其课程成绩,对于在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等主办的各类体育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凭相关证书等材料均可以获得加分而在课程成绩中加以体现,文化基础课由任课教师授课期间布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生课外完成,学期结束通过提交实践教学报告书等成果来认定成绩如否合格。

(四)需求导向、灵活编制教材资源

在岗位群平台上,结合学生的需求,针对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编撰选用灵活性强的教学资源。

1.线上线下,开发“立体式”教材。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专业基础课教材选则高质量、公开出版的书本教材,而对于专业课和实践课教材,为满足生产的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适应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等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使专业教材能够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调整更新。

2.多方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我们的社会扩招学生里,也有一批实战经验丰富、有志于从事本行业的“行业专家”,充分利用学生优质资源,与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材编写团队,以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文字功底为辅助,将这些“行业专家”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编写成册;并尝试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模式,开发一批切合生产实际、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新型校本专业教材。

(五)课证融通、多种途径获得学分

灵活社会扩招生学分获得途径,建立学分银行。在现有通过选修课程获得学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扩招生源的特点,鼓励社招生通过承担课程讲解、实训实践指导、开设专业技能讲座等形式获得对应的学分,这些学分可以抵扣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学分。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前提下,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考取有关证书也可以顶替相应的课程学分,相应课程申请免修。如:考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及以上证书可免修3个学分专业任意选修课;考取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人社部和教育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免修相应的专业课程,具体根据学生考取的证书类型、证书颁发部门等内容综合考量给予课程学分顶替;获得校级及以上运动会前三名“体育健康”课程成绩直接认定优秀,体育健康课程可申请免修免试等政策。

二、工学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为适应社招生生源特点和现状,我院探索形成“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训结合、现场课堂”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和学分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一边从事工作生产、一边还能兼顾学习。如此次扩招中经济林栽培方向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从事香榧的种植,可以针对香榧的季节管护、特色农业等内容进行教学;“半农半读”,选择农闲时节、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中授课,农忙时节从事生产;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企业认知”采用企业导师讲座、校友学长讲座、企业实地参观与调研等形式分散实施,贯穿整个学期。

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后,针对在企事业单位的学生,即将学校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同时,又坚持“送教下乡、送教到岗”,将教学中心下移,贴近学员,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开设“田间课堂、车间课堂、酒店课堂”等课堂新模式,使学生在家门口、在岗位上就能接受学历教育。

三、金课引领、打造“互联网+”新形态

在新的形式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等优质教学开展在线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社招生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学习相契合。

基于社招生的学情分析,学校围绕在线课程,将信息技术融入社招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模式,调整管理服务模式,聚焦“四个融入”,构建“以社招生为中心”的“互联网+”培养新业态,保证社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

1.在线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基于社招生学情分析,根据不同生源类型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需求,按照学校《51白菜网面向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意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分类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我校现有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创新的聚集公开性平台资源,健全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遴选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完善试点专业的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内培外引”相结合的在线课程应用模式。

2.信息化教学融入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改为基础,基于社招生学情分析,探索符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认知规律、突显高职特性、体现实践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模式改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确每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基本要求和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等,要求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加强试题库建设,以“互联网+”支撑教学评价,制定信息化学习指南和信息化考核评价方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3.混合式学习融入课堂教学,创新学习模式。通过“互联网+课堂”,实现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构建课前、中、后紧密结合的混合式与泛在学习的生态,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从而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推动传统沉默单向的课堂变为碰撞思想,实现师生与生生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社招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弹性评价融入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服务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变革要求学校主动调整管理服务模式,实施更加灵活的学制、弹性的评价,为社招生开展学业指导、信息技术支持,并为工学交替(包括半日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引导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对在线课程应用的跟踪评价,突出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的信息化,探索相适应的学生考核,成绩与学分认定制度以及教学管理创新。

四、精心管理、服务好每一位学生

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根据社招学生学历层次、工作经历、年龄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配备四层管理服务队伍和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社招学生“学好、管好、教好”,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按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四化”要求,即日常活动项目化、重要节点仪式化、专业活动社团化、考核评价信息化的方式,通过始业教育、学生社团等平台创新育人功能,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在日常管理中,采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学习助手”的四层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特色化管理和服务,辅导员以专业为单位配备、班主任实施班级日常管理、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在校优秀学生担任学习助手,在指导熟悉课程操作、专业学习、就业创业上给予指导和服务。在学生评价考核方面,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重点,按照学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办法》的要求,实行多元评价,过程考核与考试评价相结合,注重社招学生的特色,加强日常绩效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衡量。

五、多方引才,提升师资育人能力

1.以相互提高为目的、开展师生角色互换的创新。“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学者。”以互相学习提高为目的,创新师生角色互换,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培育好新时代职业人的需要。在课程学习时,设置“角色互换”模块,鼓励学生承担起自己擅长领域知识内容的讲授。同时,在课程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有经验、有资源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业、岗位,提供教学实践场地。能够在现有的实训条件基础上,更广泛、更深地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而这些新的实训基地,也服务于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成为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如园艺专业社招生中不乏村支书、村长、苗圃厂主、企业老总、香榧种植专家、橘子种植专家,他们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也千差万别。在某些方面,他们完全可以当我们专业教师的老师。

2.校企合作共建师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为实现校企“师资融合”,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校企双方教师共同研讨制定社招生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授课并接受学校各部门监督;学校老师在上专业课之前,需参加企业的师资能力认证训练,通过之后方能持证上岗;企业老师也是学校的一员,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及各项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企业“两张皮”的问题,实现双方“无缝对接”、“不分彼此”。

3.加强现代化教学培训,提升师生信息化能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辅导,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基础性培训,针对骨干教师开展提升性培训,选拔优秀教师开展强化性培训。推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准入制,将教师培训与课程教学质量诊改评价相衔接,将学生在线学习等信息素养提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

学校社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中《中国教育报》头版:村干部组团圆“大学梦”,指出51岁的金忠芳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锦溪村党支部书记,报考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园艺技术专业,成为该校扩招后年龄最大的考生之一。与金忠芳一起走进宁波城市职院考场的还有宁海县黄坛镇等地的村主任、村干部30余人,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是宁波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宁波日报》等7家媒体以《宁波高职扩招第二阶段今开考 村干部、企业老总组团上大学》报道我校社招生相关工作。

《浙江教育报》:扩招生源多样化,高职人才培养“辟新途”,报道指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学专业的学生,把梅雨季节等不能下地的“农闲”时段利用起来,安排集中面授。考虑到此次扩招的部分新生年龄偏大,找了本校修

读同专业的青年学生作为“学习助手”,为新生提供线上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帮助。《浙江工人日报》、《浙江在线》等六家媒体:宁波高职院校扩招为更多人开启精彩人生,报道指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扩招的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的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将送教下乡,送教企业。学校希望通过学生三年的学习,能够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加顺畅。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