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在熙熙攘攘的毕业生大军忙着找工作时,这所学校的学生早已进入工作岗位半年之久,不仅就业早,更实现了就业好。2017年,这所院校的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达92.02%,毕业生平均月薪达4136元。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达82.45%,位居苏州高校首位。
为何一所高职院校能够让毕业生以领先他人的速度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这离不开烙印在其身上的特殊“胎记”: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台资兴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特殊的办学背景让登云学院从建校之初,便具备了领先于其他学校的创新和实干理念。
工学结合 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之与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更是职业学院发展的核心命题。
“现行的传统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将学生实习集中安排在第三学年,容易造成学生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且学校无法及时对缺失技能进行教学补充,继而出现‘学生盲目求职,企业一直缺才’的尴尬局面。”登云学院执行董事李先立告诉记者,面对这一情况,登云学院于2010年借鉴台湾产业升级时的“三明治式”职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江苏首创“工学结合专班”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专班”就是把企业从原先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将企业的技术、设备及人才等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建设教学团队,共建互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登云学院产学研教育中心负责人陈长伟告诉记者。
经过数年的探索,登云学院“工学结合专班”已在长三角小有名气。一家台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苏州乃至长三角,登云学院的学生就像新鲜出炉的“热包子”,不仅“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有时还需“提前预定”。“登云学院‘工学结合专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进企业就能干活,做到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成为促进当地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通过‘工学结合专班’,我们让学生提前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吸引了美国苹果公司供应链企业主动与我院合作共建‘APPLE+雏鹰计划’项目,培养产线管理人才。”登云学院李先立告诉记者。
护人初心 给学生改变命运的钥匙
“如果没有学校的关怀,我的人生路可能真的会‘走偏’!”回想起不久前自己的遭遇,刘小珺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家庭变故,她一度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好在来自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让她及时放弃了这一念头,如今,她正在昆山一家台资企业顶岗实习,为家庭分担压力。
事实上,在登云学院每一位学生踏进校园的那一刻,都能感受到学校全方位的关怀。“说到底,我们开展学生关怀的目的,就是要发挥职业教育在‘斩断’代际贫困中的特殊作用。”登云学院林赐农董事长说。
多年来,登云学院在学生关怀工作上始终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齐头并进:在“经济资助”上,坚持“奖、助、贷、勤、补、减”为主的资助体系;在“精神资助”上,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和收入。”董事长林赐农告诉记者,“多年来,登云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咬住教育扶贫这一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不放松,让成千上万贫困家庭拿到了改变命运的钥匙。”林赐农说。
夯实认同 构筑两岸青年交流的桥头堡
“真的没想到,不仅大陆经济发展得这么好,这里的同胞们对我也像兄弟姐妹一样!”前不久,台湾青年吴宗仪参加了由登云学院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江苏)技能邀请赛,大陆的发展现状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也让更多参赛学子清晰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背景下两岸交流带来的活力。
像这样的技能邀请赛只是登云学院推动两岸交流的缩影。近年来,登云学院致力于开展两岸科技与创新交流,成功举办多次、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夯实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的根基作出了丰厚贡献。登云学院创办人、中国国民党老党员王广生曾说:“回顾历史,台湾现况就是由于忽视了青年一代的信仰问题。”王广生说,没有了信仰的种子,台湾青年就会淡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党建统领,才能让大陆青年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才能让台湾青年厚植中华文化的认同。”钱勤元说,多年来,学校党委以“围绕中心,夯实基础,强化作用,推进创新”为思路,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