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高职教育谋“术”更需谋“道”

2021-11-30  点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51白菜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重,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里,技能与专业可以称为“术”,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可以称为“道”。

“术”的本义是技艺、方法,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道”可以理解为规律、规则、法则,传统文化中“道”“德”并举,《论语·述而》中有记“志于道,据于德”,道又引为“德”。传统农耕社会重道轻术,孔子就有“君子不器”;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反转,重术轻道逐渐流行,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技术教育与人的教育分离,职业品德、人文素养和价值追求被忽视,也就是“术”与“道”的分离。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需求与社会观念发生新的变化:由单一熟练技能向综合职业素质转化。这就促使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术”与“道”相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贯通工匠精神,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于一体,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是,正如古人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术,可以培训;道,却不易养成。“术”与“道”的融合需要下一番功夫。

融“道”于专业群建设之中

以价值教育夯筑“道”的基底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核心。新时代高职教育不再以单纯的熟练技能为培养目标,“术道”共融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对象在“道”的方面“高素质”,在“术”的方面高技能、可迁移,适应产业更新、转型、升级等的需要。先前不断跟踪产业发展、不断细化专业设置以适应具体产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设计思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新要求,专业群建设成为专业建设的新思维。因此,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根本保障,立德树人,创新新时代高职专业建设方案,全面探索高职教育建设新模式。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群与产业深度融合,迫切需要融“道”于专业课程之中,将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元素,使“术”“道”得到有机共融。同时,从优化专业体系、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专业出发,以“术道”共融理念为指引,理清专业群建构的逻辑思路,以复合型、可迁移能力培养为目标系统设计专业群内课程结构,打通课程之间的价值、知识、技能的逻辑规律,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全面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

融“道”于标准化建设之中

确立“术”的质量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就是从“出口”严把质量关,倒逼质量提升机制,提高高职院校“教育力”。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落实者,依据“高素质、国际化、发展性”原则,本着“术道”共融的理念,对接世界一流和国内知名企业,共同研制一批达到世界一流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践实习标准,联合开发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的职教标准“走出去”。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可持续、能迁移为导向,渗入课程思政内涵,修订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开发师资标准,打造一流“双师”队伍,研制新时代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标准,从职业品质、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服务素养四个方面构建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模块,促进教师“有术有道”、健康成长,从根本上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融“道”于校企合作之中

提升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

品质修养需要在实践中培养,知行合一。企业在实际用人时,往往会强调员工的责任心、自律、严谨、协调与合作,乃至能否吃苦耐劳等基本品质,良好的技能不是招聘员工的唯一条件。学生在校园中因缺乏这些品质培养的锻炼机会,往往显得纯粹、率性,如果不经历社会实践的锻炼,一旦跨入社会,就会遭遇难以适应的“断乳期”。因此,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精神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校企双重培育,“术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机融合。

新时代高职建设需要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共建和共享,建立师资共构、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高素质人才共育的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协同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方力量,在工学结合、实训实习中融入“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集理实一体、研创通用、企业生产、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理念,构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技能型人才“道”的培养过程融入真实生产和工作化环境中。

融“术道”于日常体验之中

推进校园文化生活化

职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生活能力,职业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基本品质。职业素养萌生于日常的生活过程之中,常常是潜滋暗长的,有的人会自觉地打理生活,有的人走进车间就上手,有的人换台新设备就需要“请教”,这中间的差距不是用“期末考试”或岗位鉴定能测算的,更不用说岗位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自觉遵守职业伦理等的差异。

文化是思想与行为共融的现实反映,“术”与“道”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滋养,离不开一所学校的“精气神”。首先要协同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和文明校园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鲜活案例、生动事迹为素材培育和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其次要盘活文化载体,净化师生心灵,升华师生境界,完善师生人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学生主体责任精神,确立“文化与生活一体化”育人理念,建立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为基础的“术道”合一文化育人体系。再其次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科学技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开放实训室,数字化教学技术和实训教师指导相结合,采用打卡积分形式,培养学生开放性、多技能、文理兼通的素质;同时强化生活管理,在综合素养的考核中要“听其言、观其行”,体现知行合一的评价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邱旭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3日第6版 版名: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上一条:以校企命运共同体赋能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职教新蓝图 拓宽新赛道

关闭